當你高音遇到問題並開始google「怎麼唱高音」以後,你一定會遇到幾個比較難理解的專有名詞:像是混聲、頭聲(頭腔共鳴)及強假音等等。
現在我們就來協助大家理解唱好高音應該要知道、但是連維基百科都說:「在聲樂教育界對此術語的使用方式存在很大差異,目前聲樂專業人士對此術語尚未達成一致共識。」的頭腔共鳴 Head Voice。
聲音傳到共鳴箱裡面後,因為「駐波原理」讓聲音放大許多。又因為波長的關係,大空間較能放大低頻,小空間較能放大高頻,不同的空間會讓聲音產生不同的音色。
所以,要有共鳴就要有空間!
人類大腦的容量平均是1,394毫升,密度大概是1,跟水差距不大。所以簡單的比喻就是「頭腔裡面充滿像是果凍的水」,要怎麼共鳴呢?答案就是:無法共鳴。
那為什麼大家都一直說頭腔共鳴?難道唱歌的人都民智未開,連基本的科學原理都不懂嗎?當然不是!
在講解命名原理以前,大家先來聽一段聲樂中的頭腔共鳴吧!
是不是真的「感覺」聲音從頭頂衝出去?沒錯,唱歌名詞的命名原理通常都是描述聽起來或是唱起來的「感覺」,並不是針對動作或是發聲原理喔!
所以頭腔共鳴講的是感覺聲音從頭頂投射出去,而不是真的用頭腔這個空間來共鳴。那麼為什麼會感覺聲音從頭頂投射出去呢?
我們前面有說過,要有共鳴就要有空間,以下就是真正人體共鳴會用到的空間:
最主要的就是喉腔、口腔以及咽腔。關於額竇、蝶竇這些小氣室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如果要利用這些空間達到聲音從頭頂投射出去的感覺,你可以先試試看用同一個音高發「ah」與「i」這兩個母音,有感覺到聲音的方向跟下圖一樣嗎?
「ah」感覺比較往嘴巴出去,位置比較低;「i」感覺比較往鼻子、臉頰走,位置比較高!
這就是大聲公理論:口腔空間就很像人體內部的大聲公,透過調整喉結、口型以及舌頭的位置,可以讓聲音投射到我們想去的方向。但是如果追溯「頭腔共鳴」這個詞的來源,就不得不提聲樂了。
定義以前一樣先聽一段吧:
聽完後我會這樣描述這個音色:「感覺聲音方向從頭頂出來,音色圓潤飽滿、聲音位置較高,主要靠著擴大的共鳴腔以及強大的氣壓撐出音量。」
聲帶閉合紮實,但是不太像流行音樂的真音,因為如果以A4到D5之間的真音來說,閉合度還會再更高,並且共鳴腔不用特別擴大。以下為大家拆解各個發聲元素:
前面說完聲樂的定義之後,再來就是流行音樂的部份。
說老實話,流行唱法來說比較少會用到頭聲這個詞,不過如果硬要定義的話,應該就是泛指所有感覺從頭頂方向投射出來的聲音,聲音圓潤溫和且位置偏高,男生女生都會用到。以下來聽聽看範例吧!
[ 範例1:胡夏 – 那些年 ]
[ 範例2:A-lin – 有一種悲傷 / 第一段副歌大部分的聲音 ]
以下拆解各個發聲元素:
頭聲是眾多音色的其中一種,所以開發出來後將能增加音色的多樣性,同時也很適合飆高音只會用蠻力的人來練,藉由練頭聲開發出輕柔的高音,也就是混聲。
至於練頭聲的方法這邊推薦幾個小撇步:
這篇的內容真的滿深的,就連我們的培訓師資可能也要花好幾小時的講解與考核才能真的搞懂頭聲。如果你有興趣深入研究的話,可以考慮購買我完整的線上課程「學唱歌的基礎發聲課」以及「學會混聲,輕鬆唱出高音」,我們的師資也是利用這套教材來培訓的喔!
或是你想要直接知道自己到底需不需要練頭聲,或是練得對不對,當然上一堂體驗課是最快的,台北、台中、線上都可以喔!如果是對於聲樂上的頭聲有興趣,歡迎指定庭蓉老師以及林克老師~好啦,下一篇文章見!